《内容推荐》笔记

作为一个读者,只要你的感受有代表性,我们就该做出改变,就该做得更好。

作为消费者,我们随时随地可以获取信息,甚至有人断言,人类将不需要太多的记忆,只要依赖外脑就能帮我们实现信息的有效处理。

推荐是什么?推荐是特定场景下人和信息更有效率的连接。推荐是一个协作与进化的过程。

内容分发促进了人们对信息获取的便捷性,在推荐系统没有大规模应用于内容分发之前,人们更多地通过搜索的方式来获取信息。从工程学角度看,推荐系统的框架与搜索系统的框架具有一定的相似度:二者实现的都是信息与用户意图之间的匹配。搜索系统是将海量内容与用户表达明确的查询词相关联,推荐系统则是将海量内容与用户没有明确表达的偏好相关联。

规则通常服务于特定的产品目的,对计算产出的内容进行调整。

在谷歌和百度已经成为互联网基础设施、自然语言搜索已经相对完善的情况下,掌握搜索技巧、高效地使用搜索引擎仍然值得一书。

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,只有清楚自己的内容是如何触达用户的,才能更好地“包装”和“加工”内容。一篇内容有机会触达用户,是因为它能够被机器理解:一篇内容有机会扩展给足够多的用户,则是因为它能够收获用户的满意点击。服务于机器、服务于人,这样的内容才能在推荐系统中获得良好的分发量。

尽管推荐系统中应用了各种高深的算法、架构,但其基础原理是朴素的:更好地了解待推荐的内容,更好地了解要推荐给的人,从而更高效地完成内容与人之间的对接。断物识人,是一切推荐行为的起点。

想要把内容推荐给人,首先需要充分理解内容的特点到底是什么。如果连待推荐内容的特点都说不明白,那就妄论推荐效果了。更好的提取和表达待推荐内容的特点,就是断物的意义所在。如你所熟知的那样,断物最简单的方式就是“贴标签”。

标签是我们对多维事务的降维理解,抽象出事务更具有表意性、更为显著的特点。当然,对断物而言,标签体系也有它力有未遂的地方,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场景。

搜索是一个显著表明短期意图的行为,具有随时间和需求衰减的特性。

一个复合型产品是包含多场景的,推荐算法会针对不同场景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匹配。

指标是我们对业务的抽象和预判印证,所以,客观上它是后验证性的体验。

对BAT这种有多款热门应用的公司而言,应用与应用之间的交叉验证,就已经能将未登录的设备对应上已注册的用户,从而复用已有的用户信息了。

从某种角度说,腾讯可能比你自己更了解你。腾讯的产品从最基础的社交工具QQ、微信,到新闻阅读“腾讯新闻”,再到娱乐化消费的“腾讯视频”“QQ音乐”“QQ阅读”“王者荣耀”等,不胜枚举。对腾讯系的产品而言,如果善用用户画像,怕是没什么用户算得上是“新”用户了。

如果把自媒体生态比作一片森林,那么平台方更像是一个护林员,其主要职责是发现新苗、排除毒草、辅助新苗成材。

在版权意识逐渐强化的今天,对原创生态的保护已经成了各平台的共识和基础设施。

在内容生产门槛不断降低、产量持续攀升的背景下,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,权威新闻源会发布新闻通告,自媒体会从不同角度进行评论,搬运工也会批量产出蹭热点的内容。

内容的大繁荣也带来了信息的过载问题。对用户来说,其需要的是有价值的信息而非千篇一律的内容,用户可能会厌恶列表页上千篇一律的标题,更会因为点击了标题后却发现内容了无新意而怒发冲冠、拍案而起。

密集是指用户的推荐列表中同一类内容的占比过高,导致局部多样性丧失。导致推荐密集的原因,一方面是因为用户的短期兴趣点通常比较明确,会因为特定事件或人物而快速聚焦。

将有限的精力优先投入到收益场景更大的事情上。

作为一种消费品,内容是有特定消费时空限定的。在时效性上,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保鲜期。根据时效性的长短可分为短时效性内容(如赛事,股票信息等)、中时效性内容(如新闻,影视剧作品等)、长时效性内容(知识,案例分析,搜索等)。

科技产品的存在是为了让生活更加美好。

在信息传播中,由于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,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领域。

而今随着信息生产的门槛不断降低造成了内容量的大繁荣,信息消费者的选择权越来越大,越来越能够主动选择而非被动接受信息。

内容作为一种消费品,每个人都有选择消费途径和消费内容的权利。无论是纸媒还是网媒,只要有足够大的候选集和主动选择权,用户就一定会选择自己更为偏好的信息载体和信息源。从内容匮乏到内容繁荣,从中心化一统到垂直化聚群,用户的选择更贴近自身喜好是不可逆转的趋势。

人工和机器一定不是对立的,在人工智能和算法的不断迭代发展下,人工往往扮演裁决者的角色。

社交分发在让人们免于信息匮乏的同时,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的问题。

随着数据驱动迭代流程的日益完善,千人千面的策略成为现实。

火车已经高速运行,就别再执念你的宝马良驹了。

好的算法结果,既离不开优秀技术研发的实现,也离不开优秀产品经理的投入。输给机器不冤,能训练出机器才重要。

机器擅长的是数据优化,产品经理的职责是给机器设定合理的优化目标。

数据是死的,解读是活的,如何解读,各凭良心。

好的搜索应该做到用完即走,以优化用户的点击满意度为己任。从理想状态来说,搜索引擎应该只提供一屏结果,在第一屏就能够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,让用户用完即走。

如果你不能量化一件事物,就无法改进它。

对自媒体而言,虚高的粉丝/流量数除了忽悠投资人和广告主以外,对自身成长是毫无意义的。要想可持续发展,只有精准的粉丝/流量才有价值。

媒体是门生意,一门以内容为主要流量货品的生意。

奔着长线目标去经营,做白帽而非黑帽优化,才是自媒体更优的选择。

只有沟通的多了,才能建立更好的互信基础。

对内容这样的创业产业而言,“人无千日好,花无百日红”,再强大的内容IP都可能有过气的那一天。

面对市场生产内容,面对平台分发内容,面对用户运营品牌。

广告即内容,好的广告内容是不会对用户阅读体验造成伤害。

世间总总,大抵逃不过二八定律。广告中间商,做的是信息不对称的生意。

自媒体做电商的阻碍不是缺懂内容、懂粉丝的“文化人”,而是缺懂货品、懂供应链的生意人。

消费需求、消费途径、内容产品,三者已经构成一条完整的通路,剩下的问题只是不同类别的内容消费能够做多大了。

知识与见识对比起来,前者需要沉淀,是相对结构化和稳定的;后者个体主观性更强,迭代更为快速。如果抱着学知识的目的去长见识,结果往往会令人大失所望、心存落差。

值,即用户对价值的预期与内容价格相匹配。价值预期的构成可以有很多种,比如内容本身的价值、主讲人的品牌价值、平台的品牌背书等。内容本身的价值直接体现在用户感知到内容消费是对自己有帮助的,可以迅速转化为产出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以下吧
点赞0 分享